- 2025-04-29
- 来源:县文广旅体局
连平县陂头镇民间文化活动历来活跃,民间舞蹈陂头猫头狮舞在当地广为流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陂头猫头狮舞系民间醒狮的其中一类,盛行于陂头镇的陂头、贵东等地,是集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传统文化活动,饱含着古代先民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的需求,赖以寄托他们希冀、愿望和理想,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兽。每逢年过节或喜庆开张,必有瑞狮临门,讨喜采青,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陂头猫头狮舞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演练技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猫头狮起源何时,已难于考证。在陂头镇民间流传说法是:先祖“怀公”观猫戏鼠而悟出狮形猫步,把猫动作与传说的狮性格结合起来,将平常醒狮(狮头)加以改进,改进成为“猫头”形,额角和眼睛不怒而威,形态更为机灵威猛,形成了独特的“猫头狮”。独特之处在于狮头、狮眼形似猫,用牛皮纸、纯棉布等多种材料经36道工序粘合制作,坚固牢实的狮头能承踩一百多斤重的物体而不破损。
猫头狮与传统醒狮行政法、礼仪、习俗、行规基本相同,舞法均为双人舞,舞狮人身披彩色狮被,下穿灯笼裤,再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的大头佛(狮子郎)逗引下,狮子表演各种优美的姿势、造型,动作滑稽、风趣、细腻。表演时表情逼真、惟妙惟肖,逗人喜爱。表演以采青(“青”是一份彩礼)为主题,不同的采青表演,配以由“锣、鼓、钹”三种敲击乐器和乐曲的伴奏,构成猫头狮舞。发出风雷激荡、万马奔腾、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不同的表演采以不同的鼓乐(有约定成俗的鼓乐、曲牌)。
猫头狮舞整个表演队伍一般为9人,分别为带班(头徒)1人(负责领队行礼)、狮头1人(另后备1人)、狮尾1人、大头佛1人、狮精1人、乐器3人。整个队伍在表演拜礼时配以客家唱对,就是在行礼或采青时,应对答主人家的说唱词。如主人家说唱:“手提托盘四四方,花红喜炮托盘装,花红簪起金狮上,喜炮拿来敬华光。”对答词(一般由带班人对答):“手提金托圆叮当,花红喜炮金托装,小弟礼仪唔懂得,简多花红唔敢当。”一唱一对,更活跃整个舞狮场面,唱出吉祥、喜庆歌词,更增添了喜庆、祥和的气氛,可娱可乐。
陂头猫头狮舞在表演中把猫动作与传说的狮性格结合起来,舞出狮形猫步,使得艺术形象更加生动,舞蹈动作更加逼真、滑稽。形态十分细腻逼真,惟妙惟肖。陂头猫头狮舞是集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给人一种艺术享受。
陂头猫头狮舞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兽,可以驱邪辟鬼,以示吉祥。蕴含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人文价值。
模拟狮子和猫的制作,使造型的格调和态势呈现出别致、独特的风格。“猫头狮”独具特色,造型夸张,粗犷威武,形神兼备。恰似栩栩如生的狮子,又似调皮可爱的猫,以神胜形,使人赏心悦目。
陂头猫头狮舞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异常活跃,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亦曾风行一时。但后来由于年轻舞者大多外出务工,而人员缺乏,加上电视、录像进入农家等原因,现在,陂头猫头狮舞已很难看到,因此,必须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
2011年6月,陂头猫头狮舞被列入河源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