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过去一年来,深圳市南山区充分依托南连共建协作机制,发挥资金、资源、技术优势,立足连平县各镇村不同资源禀赋,通过科技赋能、资源盘活,让传统农业焕发现代活力,让闲置资产变身发展引擎,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能。
机械赋能传统农业 科技按下增产快进键
“过去种花生靠人力,现在全靠机器。”站在连平县忠信镇新下村的花生地里,今年刚考取无人机驾驶证的村党支部书记吴永峰操控着无人机掠过绿油油的苗田,肥料均匀撒下。这片110亩集中连片的花生地,是连平县“灯舞乡韵”风貌示范带农业产业示范项目的缩影——曾经零散的小块地,如今连片成方;曾经靠人扛牛犁的种植模式,如今被无人机施肥、旋耕机翻土、收获机采收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全面替代。

配备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在田间准备机械化、智能化作业。河源日报 林科 摄
这一转变,离不开深圳对口帮扶驻连平县工作队(下称工作队)的精准助力。为推动机械化生产、提升种植效益,工作队积极争取深圳南山区125万元帮扶资金,采购了一批拖拉机、收获机、播种机、花生挖掘机、旋耕机、无人机及撒播系统、烘干机、农用车等农业机械,打造了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推动花生产业实现三产融合。
“有了这些农机,50亩地一天就能完成作业,亩产还提高了20%。”吴永峰说。如今,依托配套农机建立的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这里正逐步发展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现代化样本,带动忠信镇乃至周边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提升连平县花生品牌影响力。
在连平县绣缎镇金溪村,同样的“科技革命”让种粮户彻底告别“靠天加工”的历史。走进该村的稻谷加工车间,只见金黄的稻穗经过清理、烘干、碾米等工序,变身成晶莹的精米。而在过去,农户收割稻谷后最怕下雨,稻谷只能依靠自然晾晒,发芽、霉变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工作队联合绣缎镇政府精准施策,投入150万元帮扶资金,在金溪村建设一座标准化的稻谷加工车间,并配备连续式谷物烘干机、精米加工生产线及配套仓储设施,实现了从稻谷烘干、脱壳到精米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加工。
这座现代化加工车间,不仅填补了绣缎、大湖、三角三镇农产品烘干加工的空白,更通过与省级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示范项目深度融合,辐射带动周边1000亩稻田提质增效。目前,该车间每日可加工30吨稻谷,加工损耗率从15%降至3%以下,优质米出品率提升至75%,产出的精米相比之前每斤能多卖3元。不仅如此,通过“保底收购+加工增值分红”机制,车间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带动村民年均增收超过3000元;吸纳5名村民就近就业,月工资达3000元。
旧物新用点石成金 内外联动激活发展潜能
善用“变闲为宝”的巧思,工作队在精准帮扶中充分盘活南连两地现有的闲置资源,让连平县产业振兴的路上不断涌现“老资源焕发新价值”的生动故事。
连平县上坪镇是中国鹰嘴蜜桃之乡,拥有全国最大的鹰嘴蜜桃种植基地,全镇种植面积达5.6万亩。围绕如何更好擦亮“十里桃花、万亩桃园”“三月赏花、七月品桃”的农文旅品牌,工作队与上坪镇政府携手,将南山区曾用于疫情防控的100个闲置集装箱移到上坪镇鹰嘴蜜桃产业核心区域,改造为“产业驿站”,并投入15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集装箱改造提升及周边环境配套建设。这些集装箱不仅箱体绘满桃花图案,融入桃文化元素,还兼具农具存放、游客休憩、农产品展销等功能。

集装箱改造成的“产业驿站”,已成为连平县上坪镇的一道亮丽风景。(资料图片)
如今,当游客们再次沿着105国道驶入上坪镇时,曾经零乱散布在路边的农具房早已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桃”色鲜明的集装箱驿站,未及桃林,便已沉浸在浓郁的桃乡氛围里。据估算,该项目每年可带动桃胶、蜜桃等农产品销售超过百万元,真正把乡村环境的“颜值分”转化成发展的“经济账”,为该镇探索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与上坪镇通过“空间再造”让闲置集装箱焕发新价值的路径不同,田源镇肖屋村的鱼梁文化馆在工作队的支持下,通过“功能叠加”释放出了文化地标的复合价值。针对该馆屋顶面积大、平坦开阔,且周边无高大建筑遮挡阳光的特点,工作队投入帮扶资金40万元,在文化馆屋顶铺设518平方米光伏组件。在工作队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协同配合下,项目仅用27天便完成建设,并网两周即发电5571.8千瓦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228.72元。项目的落地不仅为鱼梁文化馆的日常运营提供了稳定电力,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增加5万元的收入。文化地标有了绿色动能,既赋能传统文化,又鼓起村民钱袋,赢得乡亲们的一致点赞。(来源:河源日报 连平发布)
